今天下午收到一个短信,是百度钱包发过来的,大概的内容是百度钱包搞了一个活动,用户可以花上一分钱,抢到5.07元的话费。这是我第二次收到这样类似的活动,第一次也是这个百度钱包,是一分钱给一个防雾霾口罩还包邮,我半信半疑地参加了,等到那个口罩拿到手,感觉非常好。因为打车比较少,我们有参与过滴滴与另一个打车APP的送费大战,不知道互联网的APP软件真有这样好的活动,所以那次拿到口罩真的很高兴。
而这一次百度再次发来这个短信,已经没有了第一次参与的热情,毕竟要填写那些银行账号、手机号等等,感觉还是不是非常安全,所以犹犹豫豫还是决定等等看,或者索性就放弃那并不诱人的5元话费。
其实APP作为新的互联网应用工具,的确在很多时候方便了人们,再加上一些优惠活动,确实很诱人;但正像滴滴打车软件之间恶性送费竞争一样,这个市场非常大,大家也没有必要非把对方打倒在地,自己在业界独霸一行,只要把软件做好,让用户感受到安全、方便,就一定能够赢得用户。并且中国如此大的市场容量,只要供应商之间找准方向和盈利点,找个小的切入口便可以挣到大钱。比如说余额宝出现之后,各式各样的宝宝层出不穷,但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,所以大家心平气和地赚钱,各家都可以笑着数钱。同样这个“钱包”,腾讯的微信有,百度的“钱包”也有,网易的易付宝也算,大家也没有必要非要把全中国的客户都拉到自己的名下,这个市场容量足够各家吃饱喝足。这就像电商的淘宝网出现之后,京东、当当、拍拍等众多电商都能盈利,且盈利客观一样,中国的市场容量足够养活更多的互联网企业。
百度的这次活动我没有参与,主要是还有一种担心:把自己的银行信息、个人隐私统统交给百度之后,会不会有些负面的影响,尽管我是个小人物,但是毕竟个人隐私还想保留那么一点点。如果把个人的工资卡、银行卡的信息都交给一个互联网企业,到底还是有点忐忑。我的心态或许也给那些尚在焦虑中的APP软件提供商们提个醒,用户最关注的并不是优惠的那么几块钱,最好的软件,最方便的使用,还应在再加上最好的底线思维,即也替用户想一想,尽量少让用户提供一些隐私资料尤其要把用户的隐私保密好,只有这样,用户才会更喜欢用。去年的时候,网络上出现一个有关人们开房记录的数据资料,一下子让很多人很恐慌,生怕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到网上。当前越来越多的APP软件都有让用户提交个人资料的功能,用户注册需要提交资料,这些资料会不会被保密,有没有人私自使用,会不会被人搞到网上去,想起来大家都头疼。所以此次看到百度又让填写注册信息的时候,我算是“多了个心眼”,别因小失大,干脆不做了。
由此我也在想,APP软件提供商,在提供软件的时候,第一要把软件做得好,让百姓确实受益;第二要避免恶性竞争,大家找准赢利点;第三要有底线思维,为用户保密。假如大家都能自觉做到这些,那么和气生财、共赢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的。
评论